close
不想再看無腦的台灣電視節目把觀眾當白癡耍,也厭倦了網路充斥內容農場標題聳動而毫無根據的文章,還是靜下來好好的閱讀書籍充實自己吧!
今天,在這兒跟各位推薦一本好書:慈禧: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!!!




-暢銷書排行榜
本週排行榜第一名:
很多網友都推薦說讚喔!


下面是整理了關於同類書籍的介紹,都是今日的優惠折扣,過了今天價格就會調回原價 趕快點進來撿便宜喔!
點下面的圖片進去, 就可以看到整理的分享!








慈禧: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相關影片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《慈禧: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》Empress Dowager Cixi: The Concubine Who Launched Modern China






      重新評論慈禧的功與過,暢銷傳記作家張戎最新巨作,

      附有多張珍貴歷史圖片,全球中文版首度面世。




      慈禧,是「紫禁城唯一的男子漢」!



      從低等嬪妃成為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統治者,帶領中國跟上世界現代化的浪潮,她是慈禧太后──東方的維多利亞女王。



      戊戌變法的發動人是慈禧?

      慈禧在臨死前?什?要毒死光緒?

      挪用北洋海軍經費、建造頤和園的慈禧,其實是影響清代中國改革的第一推手?



      史家說慈禧干預朝政、禍國殃民,卻不知道在中國男人專政的舞台上,慈禧獨有過去帝王沒有的智慧與能力。



      1860年,英法聯軍攻進北京;逃至承德避暑山莊的咸豐於1861年逝世,二十五歲的慈禧此時發動政變,成為實際掌權者,改變了中國的命運。



      慈禧意識到,那是個全球化初始的年代,不想落於人後,唯一之道就是奮發圖強,躋身現代文明的世界。



      慈禧揭開了現代中國的序幕。她開闢國家需要的財源,海關稅收直線上升;大膽任用外籍人士,讓「同文館」增加自然學科的學習項目,最終廢除科舉制度。



      慈禧不僅開了派留學生、派駐外使節的先河,還系統地派政府官員出國考察,為此制定了《出洋遊歷章程》,後世學者稱為「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」。



      至今仍為中國國民經濟大動脈的京漢鐵路,是慈禧的決策;她並以獨到的見解面對俄國、日本、法國的侵略。在光緒皇帝主持簽訂馬關條約時,只有慈禧一人主張拒絕日本的條件。



      本書取材自中外官方與私人文件,深度刻畫世人未知的慈禧一生,包括她的失誤與過錯,愛情與日常生活。



      懂得與意見不同的人合作的她,改革靠的是順應歷史潮流,同時還留下了重要的創舉──推動君主立憲、國會選舉,實行新聞自由,解放婦女纏足,鼓勵女子接受教育......她是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,本書不僅還給她一個公道,也為中國變法求強的歷史時刻,留下無可取代的珍貴紀錄。



      名人推薦



      邦諾書店2013年最佳非文學書《紐約時報》2013年注目書籍



      《紐約時報》《經濟學人》《金融時報》《星期日泰晤士報》《BBC 歷史雜誌》一致推薦



      2013年10月誠品外文選書



      「一本精采又豐富的傳記,想知道現代中國起源的人都該一讀。」--《圖書館學刊》



      「張戎的新書教人欲罷不能......大量引用全新中國史料,以擲地有聲的論證,為慈禧太后平反。......這本慈禧太后的全新傳記令人驚奇之處,在於一百年前的清廷面臨的挑戰,竟與今日的中國共產黨如此相似......慈禧太后高潮迭起的人生值得借鏡。」--《紐約時報》



      「張戎的新書探究一位充滿傳奇的歷史人物,一位權詐幹練的皇家妃嬪,接連輔佐兩位中國皇帝,垂簾聽政數十載,帶領中國平穩走向二十世紀......毛澤東權威傳記的作者再度大顯身手,呈現精采絕倫的宮廷權術。」--《紐約雜誌》



      「《鴻: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》的作者為慈禧太后平反,將其奉為造就現代中國的功臣......張戎並不諱言慈禧太后確有過失,比方說縱容義和團拳民對抗西方列 強,導致血流成河的殺戮悲劇,但當時的中國之所以能脫胎換骨,終究還是歸功於慈禧太后的旺盛精力、卓越遠見與堅定務實。」--《紐約客》



      「張戎筆下的慈禧太后面目一新,在我看來,這個新面目頗為真實。她賦予慈禧獨一無二的評價,正如書名所示『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』......張戎寫了一本截然不同,真實可信的慈禧太后傳記。」--《紐約書評》



      「(張戎)運用她挖掘真相的本領與犀利的筆鋒,道盡一位平凡的妃嬪登上權力顛峰,成為統治中國的太后的歷程。張戎挖掘出的歷史煙雲只能以深厚浩瀚形 容......壯闊與細膩兼具......張戎的最新巨作,無疑將成為慈禧太后傳記的權威,也是衡量同類作品的標竿。」--The Daily Beast



      「《慈禧: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》應可獲得不少讀者青睞,不僅是研究中國的人,任何一個對全球事務有興趣,想探討中國對全球事務的影響的人,也會對這 本書送上喝采......這是一本扎實生動的作品,以慈禧太后為主角,呈現了大量複雜史料,讀來卻絲毫不覺無趣,看完這本書,不禁覺得這段風雲變幻的中國歷史還值 得大書特書。」--《紐約書訊》(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)



      「張戎與丈夫喬.哈利戴合著的《毛澤東:鮮?人知的故事》,終於將毛澤東拉下搖搖欲墜的神壇。現在她又破除了許多人不假思索就照單全收的迷思,告訴世 人,慈禧太后......並不是一個工於心計,蛇蠍心腸又極端保守的女魔頭,而是張戎筆下『現代中國的真正改革』的推手......真是個精采絕倫的故事......張戎以精闢的 見解切入,呈現一段易懂又有趣的歷史。」--London Evening Standard



      「慈禧太后的不凡人生,具備了精采傳奇的所有元素:離奇、險惡、勝利與恐怖。」--《經濟學人》



      「研究扎實、才華洋溢,精通中華文化的作家張戎出手,不僅學者關注,普羅讀者也必將另眼相看。」--《書單》



      「張戎以熱情澎湃的筆鋒為慈禧太后平反,敘述一位官宦之女如何費盡心機,成為權傾中國數十年的皇太后、女權主義者與改革家......這本精采的傳記總算還給慈禧太后一個公道。」--《科克斯評論》











      既得利益者死守圈租令晚清必亡,她改革開放卻守護了中國至死不渝。

      繼暢銷書《鴻: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》及《毛澤東:鮮為人知的故事》後,華裔傳記作家張戎,費時八年寫成新作《慈禧: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》,再度發揮她挖掘真相的本領及犀利筆鋒,重新定義這位影響近代中國發展的皇太后。

      史家說慈禧干預朝政、禍國殃民,但張戎在本書中卻顛覆了大眾對於慈禧的印象,考據大量珍貴史料,包括宮廷諭旨、核心人物日記信件、外國皇室檔案、外交文件、當事人的回憶證言,還原慈禧執政的真實面貌,重新評論慈禧的功與過,以嶄新觀點看待改變近代中國的關鍵五十年。

      書中提到慈禧如何開闢國家需要的財源,歲收甚至達到乾隆鼎盛時期的兩倍;大膽任用外籍人士,設置現代化海關;首設培育翻譯人才的「同文館」,更增加理工科學的學習項目,最終廢除科舉制度。慈禧不僅開了派留學生、派駐外使節的先河,還系統地派政府官員出國考察,為此制定了《出洋遊歷章程》,後世學者稱為「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」。至今仍為中國國民經濟大動脈的京漢鐵路,是慈禧的決策;她並以獨到的見解面對俄國、日本、法國的侵略。在光緒皇帝主持簽訂馬關條約時,只有慈禧一人主張拒絕日本的條件。

      慈禧帶領中國邁入現代化的開端,站在保護傳統與改革浪潮的交會點,決策格外需要過人的勇氣與判斷力,而身為一個女子,慈禧更必須展現高人一等的政治手腕,以得眾信服。本書深度刻畫世人未知的慈禧一生,包括她的失誤與過錯,愛情與日常生活。本書不僅還給她一個公道,也為中國變法求強的歷史時刻,留下無可取代的珍貴紀錄。(文/編輯部整理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
        張戎

        張戎,全球知名的《鴻: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》和《毛澤東:鮮?人知的故事》兩書作者。

        1991年《鴻》出版後,成為英國出版史上非小說類最暢銷的書籍之一,名列讀者評選的二十世紀最佳書單,在全世界有關中國的著作中讀者最多。

        至今在英美亞馬遜網路書店中國欄目的暢銷書榜上仍名列前茅。

        2005年與丈夫喬.哈利戴合著的《毛澤東:鮮?人知的故事》出版,美國《時代》週刊評論說:「這本書的威力像原子彈。」這兩本書迄今已經翻譯成四十多種文字,在中國大陸以外的銷售量超過一千五百萬冊。

        《慈禧:開?現代中國的皇太后》於2013年出版英文版,《紐約時報》稱這本書「首次全面使用中、英文史料,是關於慈禧的第一部權威著作」。

        張戎1952年出生於四川宜賓,文革中做過農民、赤腳醫生、翻砂工和電工。1973年就讀四川大學外文系。1978年留學英國,1979年入約克大學專攻語言學,1982年獲博士學位,是中共執政以來第一位獲英國博士學位的中國大陸人。曾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教。

        相關著作

        《鴻: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(23週年紀念版)》

        作者相關著作:《





        慈禧: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


        • 中文版自序秉筆直書寫慈禧

          第一部風雨飄搖的帝國(一八三五~一八六一)

          1 進入紫禁城(一八三五~一八五六)

          2 風雨飄搖的帝國(一八三九~一八六○)

          3 咸豐皇帝之死(一八六○~一八六一)

          4 改變中國命運的一場政變(一八六一)



          第二部首次垂簾執政(一八六一~一八七五)

          5 新時代的第一步(一八六一~一八六九)

          6 走出國門(一八六一~一八七一)

          7 痛失愛情(一八六九)

          8 阻止「滅夷」復仇計畫(一八六九~一八七一)

          9 同治皇帝的短暫一生(一八六一~一八七五)



          第三部再度垂簾執政(一八七五~一八八九)

          10 三歲的新皇上(一八七五)

          11 加速改革(一八七五~一八八九)

          12 帝國的捍衛者(一八七五~一八八九)



          第四部光緒掌權(一八八九~一八九八)

          13 光緒與慈禧(一八七五~一八九四)

          14 修建頤和園(一八八六~一八九四)

          15 歸政之後(一八八九~一八九四)

          16 甲午之戰(一八九四)

          17 紫禁城唯一的男子漢(一八九五)

          18 列強來了(一八九五~一八九八)



          第五部走上前臺(一八九八~一九○一

          19 慈禧發動戊戌變法(一八九八)

          20 康有為密謀殺慈禧(一八九八年九月)

          21 廢不掉的光緒(一八九八~一九○○)

          22 慈禧與義和團(一八九九~一九○○)

          23 對列強開戰(一九○○)

          24 西逃(一九○○~一九○一)

          25 自責之詔(一九○○~一九○一)



          第六部真正的革命(一九○一~一九○八)

          26 重返北京(一九○一~一九○二)

          27 跟西方人做朋友(一九○二~一九○七)

          28 真正的革命(一九○二~一九○八)

          29 籌備君主立憲(一九○五~一九○八)

          30 對付共和派、保皇黨、日本人(一九○二~一九○八)

          31 最後的日子(一九○八)



          尾聲慈禧太后死後的中國



          謝辭

          查閱檔案館一覽

         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自序



        《毛澤東:鮮為人知的故事》中文版翻譯完畢、出版,浩繁的註釋也都整理上網後,二○○七年,我開始考慮下一本書。兩位朋友讓我動了寫慈禧的念頭。



        尼古拉.羅曼諾夫(Nicholas Romanov)是俄羅斯沙皇繼位人,他的祖上曾同慈禧打過不少交道。親王本人熱愛歷史,建議我寫慈禧傳記。



        英國畫家詹姆士.里烏(James Reeve)也希望我寫。他看過為慈禧畫像的美國女畫家卡爾(Katharine Carl)的回憶錄,書中描寫的慈禧能讓小鳥飛到她手指尖停下的本事,讓他大為傾倒。



        他對我說:「你剛完成了一部沉重的大書,該寫本輕鬆的了!」當然,進入了研究後我才體會到,雖然慈禧有輕鬆的一面,但寫她我輕鬆不了。



        慈禧曾統治中國達數十年,掌握當時近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命運,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。



        那時我對慈禧知之甚少,從小到大聽到的都是眾口一詞的譴責,只得了個人人喊打的印象。



        但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寫作《鴻: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》時感受到的一次觸動:折磨姥姥的「三寸金蓮」,原來是慈禧最早頒發諭旨廢除的!這跟她頑固守舊又殘忍邪惡的形象是那樣不同。



        後來寫《毛澤東:鮮為人知的故事》,我更意識到,中國邁出現代化第一步是在一八六一年慈禧執政後。



        農家孩子毛澤東成長在慈禧和她之後的時代,他享受的機會和自由是我在毛統治下不敢夢想的。



        人們有時也提到慈禧時期的成就,但總會歸功於某某官員,慈禧仍逃不過遭受貶斥的命運。



        記得我時常忍不住想:當時誰是中國「領導人」?誰發指令?不是說慈禧「嗜權如命」嗎?到底是不是她掌權?如果是,為什麼「帳」不算在她頭上?



        許多年過去了,這些問題重新撞擊我的大腦,使我充滿了探索真實慈禧的願望。



        我要了解慈禧太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,對中國到底做了些什麼事,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。



        做為一個對女性特別感興趣的傳記作家,我還想進入女人慈禧的內心。



        就像當初寫《毛澤東:鮮為人知的故事》一樣,研究慈禧我當然也從史料著手。



        正如胡適先生所說:「科學精神便是尊重事實,尋找證據,證據走向哪兒去,我們就跟到哪兒去。」我很幸運,有關這段歷史時期的檔案全面開放,史學家還在不斷地系統公布原始資料。



        一個巨大而豐富的史料寶庫在等著我,我為又有了做「歷史偵探」的機會而喜不自禁。



        我研究的大量文獻,有諭旨、奏摺和其他宮廷文件;有核心人物的日記、信件、劄記;有外國(如英國)的皇室檔案、國會紀錄、外交文件,以及當事人的回憶。所有引號,都徵引原文。



        一切細節,包括天氣、服裝,都有出處。我不用野史,偶爾需要採用時用「據說」一類詞彙標明。我寫歷史,不寫小說。



        絕大部分檔案能為我所用,是史學界專家、學者的功勞。他們成年累月辛勤地把塵封文獻整理成書,一套套出版;或者把精心考證的史實發表在學術專著、論文中。



        沒有他們的鋪路,我的書不可能完成。在我研究、寫作的過程中,許多專家給我極其慷慨的幫助,包括在英文版出版之後電郵給我他們的最新發現。這一切都讓我感激不盡!



        當然,寫歷史是對客觀史料作主觀解讀。對一些史料,我與敬佩的專家或許解讀不同。書中若干觀點更可能讓不少人震驚。



        希望這本照我自己的研究結果寫成的慈禧傳記,能為讀者了解中國歷史上那個大轉折的時代、了解那位把握時代命運的女人,提供新的視野。



        《慈禧: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》的寫作宗旨,除了言必有據,就是秉筆直書。



        張戎

        二○一四年春,倫敦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推動對外貿易的慈禧



        隨著太平天國的終結,其他農民戰爭也接二連三地失敗,燃燒多年的造反烈火一點點化為灰燼中將滅的火星。奪權之後不幾年,慈禧在全國恢復了和平。這樹立了她在統治階層中不爭的權威,同時減少了對她未來政策的反對力量。慈禧的政策是振興中國。大大小小的戰爭耗費了三億兩銀子,大部分地區滿目瘡痍,北京街頭到處是乞丐,通常不在人前露面的婦女,也近乎赤身露體地向行人討食。然而,在慈禧統治下,中國不僅迅速恢復了元氣,而且開始了「同治中興」。

        中興的關鍵因素是有了一個可觀的新財源:開放政策帶來與日俱增的對外貿易,海關稅收直線上升。慈禧早就看到外貿的巨大潛力。政變後不久的一八六二年初,她跟恭親王提到太平軍威脅下的上海時說:「上海僻處一隅,勢如累卵,而該處華洋商賈輻輳,餉源甚裕。近聞兩月之間,洋稅已收至八十萬兩。」她要竭力「保全」上海。她推動對外貿易,一八六三年,六千八百多艘貨船來到上海,而她丈夫執政時僅僅年均一千艘。

        要擴展對外貿易,中國必須有高效率並且廉潔的海關。經恭親王推薦,慈禧任命已在海關工作的二十八歲英國北愛爾蘭人赫德(Robert Hart)為「大清海關總稅務司」。不到一年,她傳旨嘉獎赫德,封他為正三品大員「按察使」。

        赫德與慈禧同年,出生於一八三五年,就讀貝爾法斯特的女王學院。他初來中國時十九歲,聰明、誠摯、天真,預備做英國領事部門的翻譯。除了傑出的語言才能,他還得過各種不同領域的獎,包括邏輯學、拉丁文、英國文學、歷史、玄學、自然科學、法理學和地理學。從他的日記可以看出,他是個虔誠的基督徒,關心道德與正義,並且深切地同情中國人。日記中有一段描述剛到香港時,一天傍晚在海邊散步,同行者叫斯德斯(Stace)。赫德寫道:「斯德斯對待中國人的行為叫我很吃驚。他上了一條船,叫他們划出港,他們不肯划。這是他們的晚飯時間,對他們是神聖的,他們一定要吃完才工作。可他竟用手杖把他們的東西甩到水裡去,還用手杖戳點他們。」

        在中國工作十年,赫德被一致認為公正而才幹超人,善於調停並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妥協。他知道自己的長處,十分自信。當他接到正式任命書時,他沒有急於拆開,而是「照常吃我的早餐,然後像往常一樣,讀聖經、祈禱……看當天來信。」在一堆來信中,他最後看的才是任命他為總稅務司的公文。

        赫德把舊式海關改造為具有一整套嚴格管理制度、高效率、無貪腐的現代機構,為北京政府提供了一個穩定並不斷增長的稅收來源,對中國經濟發展作用極大。到了一八六五年,他已上交三千二百多萬兩銀子的關稅。對英法的戰爭賠款由海關收入支付,到一八六六年中完全付清,國計民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。

        有了新財源,慈禧首先做的事之一是大量進口糧食。中國長期以來生產的糧食不夠養活人口,清王朝一直禁止糧食出口。但全國性的糧食進口據海關紀錄是一八六七年。那年慈禧政府用一百一十萬兩銀子購買大米。「採買洋米」是赫德海關的重要工作之一,有關官員受到慈禧的嘉獎。

        雇傭赫德和一大批西方人在海關任職,自然引起部分中國官員不滿。慈禧堅持政策不變。



        慈禧政府的宗旨是建設強盛的中國。赫德想向他們說明,這個目標只有「現代化」才能達到。他在日記裡寫道,他要「讓這個國家擁有基督教文明帶給人類的一切舒適、一切福祉,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。」他要中國「進步」,而進步在那個年代意味著新式採礦、電報電話,尤其是鐵路。一八六五年十月,赫德給恭親王遞上一份建議書:「局外旁觀論」。

        赫德急切地要「更新」古老的中國,開的是一劑苦藥。他稱:「自四海各國觀之,竟莫弱於中國。」中國皇上「智淺而欲輕人,力弱而欲伏人」。國民性差勁:「常聞外論,中國官民,大半可以利動,勢處極弱而不守信。」如果不照他說的辦,將來會「為人所勉強」,「必動干戈」,而「無不知中外交兵,外有必勝之勢。」

        赫德的話代表了當時西方人一種普遍的態度,即他們「比中國人更知道中國需要什麼」,他們應當「掐住這個古老帝國的喉嚨,逼著她進步」。

        恭親王把赫德的建議書壓了幾個月才呈給慈禧。這一不尋常的拖延很可能是因為他怕慈禧震怒之下解雇赫德,用一句老話說:失去這隻會下金蛋的雞。儘管慈禧鼓勵尖銳的批評和直言不諱的建議,但沒人敢用如此傲慢的口氣「恫嚇挾制」。奕訢拿不準慈禧會如何反應。他決定讓赫德暫離中國,這樣如果慈禧一氣之下要辭掉他,還有迴旋的餘地。赫德曾要求回國休假,正是在這時,他的休假要求批准了。

        赫德於一八六六年三月底離開中國。四月一日,他的建議書呈遞慈禧。同時還有威妥瑪的「說帖」,談的是大致同樣的問題,用的是大致同樣的口氣。呈上這些文件之後,恭親王忐忑不寧。一天,英國公使館隨員米特福特來見他,再提「鐵路、電報和那些說了一百遍的老話題」。隨員注意到,「親王非常緊張不安,像隻受驚的兔子。」

        恭親王低估了慈禧。她仔細看了兩份建議書,然後把它們發給十名外交、貿易和地方大員,請他們提意見。她的信上沒有對赫德、威妥瑪的憤怒和敵意,而恭親王本人的報告不時流露激憤的情緒,還猜疑道:「窺洋人之立意,似目前無可尋釁,特先發此議論,為日後藉端生事。」慈禧沒有這樣的疑心。她肚裡能撐船,不讓西方的傲慢影響自己的決策。相反地,她從建議中尋找有利於中國的東西。她以為「該使臣所論,如中國文治武備財用等事之利弊,並借用外國鑄錢造船軍火兵法各條」都說得對。「至所論外交各情,如中國遣使分駐各國,亦係應辦之事。」針對恭親王的猜疑,她指出:「外國之生事與否,總視中國之能否自強為定準。」對建議書的非禮語言,她說中國只有自己努力,才能「不至為外國人所輕視」。事後,恭親王警告西方使節寫信不能「措言不遜」。結果是西方人遞交的信件,「不遜之語全刪」。

        有幾位大員對赫德表示憤慨,但是慈禧從未對他反感。赫德誠實地、卓有成效地管理海關,在貪腐成風的中國社會很了不起,對她,這就足夠了。慈禧只關心大問題。不久她晉升赫德為「布政使」。直到慈禧病故,赫德都執掌著中國海關。讓一個外國人管理中國主要財政來源之一近半個世紀,是件異乎尋常的事,顯示出慈禧不含偏見和判斷力。對赫德的信任不是盲目的。她明白赫德的忠誠最終屬於他的祖國:英國。一次她與外交官郭嵩燾談到赫德。她問:赫德「為中國辦事用心否」。郭答道:「赫德是極有心計的人,在中國辦事亦是十分出力。然卻是英吉利人民,豈能不關顧本國?臣往嘗問之:君自問幫中國,抑幫英國?赫德言……我只有兩邊調停。臣問:無事時可以中立,有事不能中立,將奈何?赫德笑言:我固是英國人也。」

        慈禧盡力不讓赫德被迫在英中兩國之間抉擇,清政府上層也鮮有人鼓吹辭掉赫德,那些反感西方的人也信任這個西方人。赫德對得起這種信任。他不光對中國財政有重大貢獻,而且幫助中國協調對外關係。凡是與西方有關的問題,恭親王都請教他,找他幫忙,他也盡力而為。而慈禧太后藉由他認識西方,儘管他們無緣見面。



        赫德提議的現代化項目被慈禧的大員一致否決。甚至最有改革頭腦的李鴻章也激烈反對,稱電報、鐵路:「此兩事有大利於彼,有大害於我。而鐵路比銅線尤甚。」大害是:「鑿我山川,害我田廬,礙我風水,占我商民生計。」沒人能想像這些昂貴的工程對中國有什麼好處,西方人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,恭親王對慈禧說,威妥瑪等「亦未將如何有益中國之處,切實指出」。

        對西方的好處倒是很明顯。中國的戰爭賠款就要付清,將有一筆貿易順差,有錢辦工程。進入中國內地後,外國人發現這裡富有尚未開發的自然資源。英國海軍軍官亨利.諾爾(Henry Noel)寫道:「據權威估計,煤礦蘊藏地有四十一萬九千平方英里,是歐洲礦區的二十多倍。其他礦藏,特別是優質鐵礦,據說每個省都有不少。」

        中國的地下寶藏會被外國人控制、攫取,是反對西式工程的無數理由之一。其他的還有一旦外國入侵,鐵路可以為他們運兵;旅行、通訊行業中趕車的、挑擔的、送信的、開店的都將失業。諸大員沒人認為減輕勞力是一大優點,也沒人認識到現代工程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。最不能為他們接受的是機器的轟鳴與黑煙滾滾:這將觸犯自然,尤其是驚動那遍布中國大地的祖墳魂靈。

        在那個年代,每個家族都有一塊自己的墳地。這些墳地神聖不可侵犯。米特福特觀察到,「在這裡,最美的環境、最好的土壤,被選用來埋葬死人。」人們認定這些墓地是他們的最終歸宿,死後他們將在那裡與親人團聚。這個前景緩解了對死亡的恐懼。那時最可怕的懲罰是挖祖墳,讓受懲者全家永無安息之地。

        就像同時代人一樣,慈禧對祖墳也有著宗教式的虔誠。信仰對她不可或缺,她唯一害怕的是上天──神祕無形的、當時中國人的上帝。相信上天跟信仰佛教、道教還不矛盾,中國人的宗教情緒不像基督教世界那樣經緯分明,一個人同時信幾種教很常見。在葬禮儀式中,佛教、道教、喇嘛教的教士都會被請來輪流念經。基於這個傳統,慈禧既信佛教,也信道教。她最尊崇的是觀音,慈悲的化身,菩薩中唯一的女性,道教稱之為「觀音大士」。慈禧在自己的住處設密室供奉觀音獨自祈禱,在決定重大決策前也常到觀音像前尋求安靜,澄清頭腦。身為佛教徒,她遵循「放生」的傳統,過生日總要買大批鳥以備放生之用。到生日那天,她登上山頂,把太監手提的鳥籠一個個打開,看著鳥飛走。

        一八六○年代,祖墳問題是慈禧政府拒絕現代工業的主要原因。死去的先人無論如何不能受驚。恭親王告訴外國使節他們的要求「萬不可行」,「即令失和,亦不能允」。慈禧擔心西方動武,下令「各省督撫將中外交涉事件迅速了結……萬不可一味延遲,致彼族有所藉口,激成他變,是為至要。」赫德承認:「我不知道〔中方〕有任何違約之處。」西方公司在又一番爭取之後放棄了努力。似乎箭在弦上的中國工業化就這樣欲行卻止。



        可是,工業,從另一道門悄然而進。慈禧政府一致贊成建設現代化軍隊和軍事工業。他們招聘外國教官培訓部隊、工程師指導製造武器,購買先進技術和設備。一八六六年,建造海軍艦隻的工廠正式起步。主要外籍顧問是個法國人:日意格(Prosper Giquel)。他最初是英法聯軍的一員,隨後留在中國。他也幫助清政府打擊太平軍,率領的法華混合部隊名為「常捷軍」,在左宗棠屬下,以別於李鴻章屬下、戈登領導的英華部隊「常勝軍」。戰後他在海關任職。慈禧信任日意格,對「船政」所需鉅款如數照撥。許多人懷疑這個從前的侵略軍軍官,對他所提出的天文數字瞠目結舌。但慈禧用人不疑,頒發諭旨說:「此次創立船政,實為自強之計。若為浮言搖惑,則事何由成。自當堅定辦理,方能有效。」她派左宗棠主持船政,稱讚他「所見遠大,大臣謀國,理當如此」。她叮囑左宗棠要優待外國雇員,有成效者要加以獎勵,特意指出,如果日意格等人能夠在五年合同期內幫助中國工匠「按圖監造,自行駕駛」,就要破格加倍給予獎賞。

        幾年工夫,九艘戰船造畢,質量據稱是世界水準。它們下水的時刻,沒有擊破香檳酒瓶,而是由當事眾人祭告天后、江神、土神,抱歉輪船將要打擾他們。一八六九年,第一號輪船「萬年清」駛入天津港,人山人海,觀者無不稱奇。左宗棠報告慈禧,他目睹其事,情緒激動,格外欣慰自豪。對日意格的貢獻,慈禧給予若干獎賞,包括一件帝王專用明黃色的黃馬褂。

        執政不到十年,慈禧不僅給中國帶來初步繁榮,而且創始了海軍,並著手組建現代陸軍和軍事工業。雖然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,千年的習俗使工業化未能即刻騰飛,但是現代工業項目一個個興起:採礦、煉鐵、機器製造,不一而足。為了訓練技工、官兵、船員,現代教育開始引進。鐵路、電報只是時間問題。中國的現代化,已在年輕的慈禧太后執政之初,邁出了第一步。









    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    規格:平裝
        分級:普級
        開數:21*14.8
        頁數:432


    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• 作者:張戎








        • 出版社:麥田




        • 出版日:2014/9/2








        • ISBN:9789863441373




      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    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



        慈禧: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

      arrow
      arrow
  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清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